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>醉美宜春>>畅游宜春>> 正文

“红土地”的抢救

来源:28365365.com 2012-03-07 09:43:22 信息索取号:5721 点击:

 

万载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,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滋润着这片广袤的沃土。在这片红土地上,还有一块特殊的“红土地”,孕育和栽培着许许多多艺术之花,那就是“红土地民间艺术馆”。红土地民间艺术馆位于万载县城万宜路216号,是万广源进出口有限公司的下属单位。

说到万广源进出口有限公司,就不得不说到公司董事长曾小刚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。他,从军十五年,曾担任株潭镇镇长。谁也没有想到,这样一位前途看好的三十出头的正科级干部,竟然突发奇想,于一九九八年下海经商,创办实业,从事花炮业生产和经营。又谁也没有想到,在从事花炮业顺风顺水的时候,竟“节外生枝”,办起“红土地民间艺术馆”,并办得风生水起,红红火火,作品多次参展,屡屡摘金夺银。

金秋十月的一天,我和朋友专程到万载这片“红土地”一游,游得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。

进得园门,就如扑进了盆景大观园,上千盆盆景横成排、竖成行,密密麻麻,星罗棋布,有的苍劲,有的古朴,有的典雅,有的秀丽,千姿百态,琳琅满目。据介绍,这里聚集了全县盆景精品,自二○○六年创办以来,每年来参观者不下万人。

“红土地民间艺术馆”艺术总监辛湖南先生听说我们慕名而来,热情地接待了我们。走进一栋五层楼的一楼大厅,满目木雕艺术品,大都是收购来的旧货,也有新雕刻的。有观音床,太师椅,镂空窗棂,雕花门,菩萨,匾牌。尤其是那尊九龙观音,一块香樟整板雕刻,两米多高,雕刻精细,气势恢宏,堪称精品。门口桌上躺着一块一丈多长、五尺来宽的清朝同治八年(1869)的硕大的匾额,上面阳刻的“四部书香”四个大字已经残缺不全。这匾额来自一个古老的学校,“红土地”重金买来,准备为其复原。

穿过大厅,门口立着一个直径三米来高的八角形藻井顶,缤纷的色彩略显斑驳,有的花纹已经残缺。辛总监说,这是一座古庙里的物件,同样是花重金买来复原的。

转过弯,就是木雕车间,几个工人正在磨光的磨光,雕刻的雕刻,修补的修补,忙个不停。一位年近半百的师傅正用刻刀精心地修补一块旧的小木花板,旁边一把残缺的太师椅,看上去很是沧桑。这块小花板就是太师椅上的,红木的,是明朝的宝贝,他的任务就是让这把太师椅恢复原来的面貌。

紧临这位师傅的,是三个师傅围着一块陈旧的大木板,有的钉钉子,有的打砂纸,有的嵌木条。辛总监说,这就是门口那个藻井的底板,师傅们正在修复。

我有点好奇,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修补它干什么,雕刻一个新的多好。辛总监微微一笑,告诉我,这就是公司董事长曾小刚先生的过人之处,也是创办“红土地民间艺术馆”的宗旨之一:不仅要雕刻新的精湛的艺术品,而且要尽力抢救、修复古老的民间艺术品,让其重新焕发青春,重放历史文化的光彩。根据这个宗旨,“红土地”抢救了无数“缺胳膊短腿”的民间艺术珍品:明月山·天沐温泉度假区有他们抢救的古藻井,南昌八一公园有他们修复的古牌匾……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,也创造了可喜的经济效益,他们修复的两尊宋代的菩萨,获得数万元的回报。

我的心为之一震,身子突然像从山谷飞到了山巅,目光随着辛总监的话语眺向了远方。虽然没有预约,未能与曾小刚先生谋面,但他那倾心保护国家文物、呵护民族历史文化的可亲可敬的儒雅形象已经悄然走进了我的心中。我不由得打开了记忆仓库里那把锈迹斑斑的铁锁,眼前蒙特奇般地叠现出那难忘的一幕。

那是一个热情、忠诚、疯狂、盲目、幼稚紧紧交织在一起的特殊年代,一个正剧、闹剧、喜剧、悲剧、哑剧同台演出的难忘年代。一天,一伙佩戴红袖章的人们闯入了我村,吼叫了一阵“破四旧,立四新”,“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”的口号后,疯子一般扑进各家各户,捣神龛,砸匾牌。突然,一个满脸横肉的男子,从我伯父家出来,手中端着一摞饭碗,囔囔道:“真是封建思想,饭碗上都凿着‘福寿’两个字。”说着就要往地上砸。担任生产队长的我父亲赶忙奔过去,陪着笑脸道:“那是他的名字,千万别砸。”“叫这样封建的名字更要砸!”话音未落,“哗啦”一声,一摞碗躺在地上裂成碎片……

破旧立新固然有理,但形式上旧的就一定是腐朽没落的么?像“文化大革命”那般破法,实乃是将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,至今想起来心头仍滴血。眼前这些残缺不全的古董,或许是当年劫后余生,或许是自然的损坏老化,但是非常幸运,碰到了救命恩人——“红土地”。在这里,它们将获得救治,获得新生;“红土地 ”成了它们的“神医华佗”,成了它们的“再生父母”。

我看着眼前师傅们一刀一铲地雕刻,又粘又贴地修补,小心翼翼地打磨,神情专注地斟酌,咀嚼着“红土地”三个字的深意,觉得周身涌动着一股热流。当年,万载的红土地孕育了无数革命火种,为祖国解放事业输送了无数革命精英;今天的“红土地”,正创造和抢救无数民间艺术珍品,是民间艺术植根于民间的红色沃土。衷心祝愿民间艺术在这片“红土地”上生根、开花、结果,永葆艺术青春。